问 4:师父曾说过:求人不如求己。请问这跟师父曾经说过的“内求”是否相同?
答
4:从人间道理来讲,我们常说求人不如求己,比方说一件事情求人家去做总是比较难,还不如自己去做呢。从佛法上来讲,这句话可以说跟“内求”是相通的。因为人就具备了佛菩萨的智慧,人的本性就是充满着智慧,什么样的事情你只要求自己,什么都能够解决的,人可以想出很多好方法出来。但是很多人一遇到事情就去问人家,最后跟着人家的意思来走,所以整个就偏差了。所以求人不如求己,是求正信正念,求你自己的本性、佛性。这跟内求,去求心里的平静是一样的。平静就是通过自身的修行,来达到心灵的平静。
问 5:那我们天天念经求菩萨,这样算是“外求”吗?
答
5:要看情况的。也有人问说,求菩萨保佑我们身体健康,这样算不算贪啊?身体本来就是菩萨给我们的,父母给我们的,佛法中也讲“万事孝为先”,一个人如果连父母给他的身体都不懂得保护好,那么这个人是修不好心的。所以身体很重要,求身体好为了什么?就是为了更好地修行,更好地去度众,所以求身体好不算贪,所以这个就不算“外求”。
问 6:有人说过,“知足常乐,助人为乐,自得其乐”,这句话符不符合佛理?
答
6:完全符合佛理。这就是白话佛法。知足常乐,其实就是佛菩萨叫我们不要贪,知足的人不会贪的。助人为乐,帮助人家、普度众生,这也是符合佛理。最后,自得其乐,你帮助了人家,你没有烦恼,你自己不是得到了很多吗?你得到了很多,你很开心,这就是法喜充满。所以这三句话就是根据佛法而引申出来的白话,非常好。
问 7:人是不是能够因为经历过重大的变故,而通过修行,最后大彻大悟,脱离六道轮回?
答
7:要看他的根基。比如有些高官在经历了人生的无常之后,就销声匿迹,出家了,但是这不叫大彻大悟,只是刚开始有了悟性,但还不算大彻大悟。因为他知道了人生无常,所有他有的一切名利,名闻利养全部都是空的,都是不切实际的,说有就有,说没有就没有的,所以他悟出来了。师父跟大家说过,开悟和彻悟是有个过程的。开悟就是刚刚明白了这个道理,刚刚开始有了悟性。彻悟就是彻底地明白了,什么都可以甩开了。大彻大悟是完全明白了,实际上已经提高到菩萨的境界,知道什么都是假的,什么都留不住的。也就是人已经修到了菩萨的境界,正等正觉。到了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了。
问 8:师父在《先理解后得定才能通》的博文中提到“种力”和“种力界的智力”,也就是知道把根种在哪一界很重要。如果我们现在对父母好,对儿女好,那么这个根是种在人界,还是天界?
答 8:要先看你做的是哪方面的好事。比方说你爸爸身体不好你给他买药吃,这就是孝顺父母,你种的是善因,得的是善果,这就是人天福报。但是如果你爸爸身体不好,你教他念经,教他修行,那你种的是菩萨因,你的境界就在天上菩萨界,你以后得到的就是菩萨果。
问 9: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人都很好,但是可能这个人会索取回报或秋后算账,我们如何判断这个人的根性是善还是恶?
答
9:要判断一个人的根性或本质好还是不好,不能单单只看他的一言一行。一个人的语言或行为好不好,不能代表这个人的良心好不好。很多人很着急地去指出人家不好,目的是为了人家好,那这个人的根性就是好的。很多人虽然甜言蜜语,但是做出来的目的是害人,这个人的根性就是不好。如果一个医生只顾着开药方而不管病人的死活,这是一个好医生吗?必须要考虑到果,如果这个人帮助人家最后的果是为人家好,不收人家钱,不为名也不为利,那么这个人的根就是好的。如果这个人帮了半天,最后笑笑跟你说我帮你什么都弄好了,我收得不多就收你两万块钱吧,你说这个人的根好不好?现在很多人做生意就这么做的,一开始先不跟你讲价钱,热情得不得了,看你车子轮胎坏了,就帮你换,还帮你
Service(服务)一下,讲得天花乱坠,表象做得很好,到最后你拿到账单——3000块钱澳币,现在一辆二手车也不用这么贵,这个人的目的不好,果不好,所以他的根就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