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这是一个纲领——《金刚經》非常重要的一个纲领,也就是说你不住心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帮别人了,你不要把它挂在心上,而生出来的心,就是干净的心。“我今天救了人,我没感觉到救人”,我生出的心就是纯洁的心、没有罣碍的心。只是为了众生的利益,只要能够救度众生,无论什么事情,再苦再难我们都要去做,而生出来这个心;不是说“我要去救人,我今天要帮助别人”。无我相了,所以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。这句話就是非常辩证,又要在心中住足,但是又不能生这个心而住足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心可以住足在内心,什么样的心不应该住足呢?这句話就是告诉我们,任何的心都要无所住,你没有心了,你生出来这个心还有的,那么这个是你的真心。師父在这里举个简单例子,你今天看见佛堂就磕头了,没有想到“我今天要来给观世音菩萨磕头,我要求什么”,你跪下去就磕头了,很自然地磕多少个头,用不着数的,你心里全知道就磕多少个头、跟菩萨怎么讲,因为你天天这么做。这个就是“应无所住”——不要住在“我今天磕头求菩萨”的份上而生出来的这个自然的心,那就是纯洁的心。所以学佛人不是不做事情,而是做的事情应该随着因缘,而不要去执著某一件事情上去做。師父跟大家讲的意思就是,任何一件事情,随缘,总会有因缘的。但是你不能说“哎呀,我随因缘”,你就执著这件事情,“我一定去做”,那你的境界就不会提升。自然地去做,自然就会得到境界的提升。
佛經讲,一切处、一切时都是真心的显现。就是告诉我们无所不在,处处都在,你的心无所不在,处处都在。你的修心,你的为人处事、救度众生,表面上看处处都在,实际上你已經做到了不在内、不在外,因为是无所住而生其心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不要去想做某一件事情,你做这件事情别人都会说你好。你今天想着“我要成为劳动模范”,你去拖地板、擦地板,那你生出来的还是在内的心。所以真正的劳动模范是:自然地每天就帮助别人,每天就是在扫地。所以“一切处,一切时,一切无著,名之为心”。我不执著哪一件事情:今天有这件事情,开心;没有这件事情,我也开心。无著之心,不执著。所以学佛,有时候你又不能什么都不管,“哎呀,我放下了,我什么都不管”,你不能没有心,而是让你处处用佛心来显现。
佛曾告诉我们,一切事物本体是空。我问你,这幢大楼几百年之后肯定没了,对不对?一个人几十年之后就走了。但是又不是说这个大楼没有,又不是说这个人没有,相反的,要妙用这些拥有的现象,然后去智慧地理悟,去超越它,那么这就是真如佛性的妙用。就是告诉我们,知道这个事物的存在,知道它的本体最后是空的,但是不落入顽空。就是我们知道这两个人好不长的,比方说,这个人到单位里来了,领导早就讲过他来三年实习的,在这个三年当中你跟他好得不得了,你应该了解到三年之后他一定会离开,离开,我们两个又没有朋友做了,就结束了,没有感情了,你要了解这些。你又不能说“我了解这个三年之后,我们两个人又不可能这么好了”,那你现在谈都不要谈,“你不要跟我交什么好朋友,我不要你这个人,因为三年之后我们都是空的”。所以知道他的本体最后空,“我不落入空,我还是在这个三年当中好好地认真地去跟他交往,去跟他作为一个好朋友”。那么这样就不执著在这件事情当中,你就离开了。
師父最后跟大家举个例子,教育孩子最后本体是空。你们想想是不是?我们今天教育一个孩子,因为孩子教育了,天天跟他讲“你大起来要好啊,孩子,你要懂事情啊”,因为孩子长大了,孩子懂事之后他是空性,他会离开你,这件事情到了最后,孩子跟父母亲到最后都是空性,不可能父母亲跟孩子一辈子在一起。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我们尽自己的心认真地去教育他,而不是执著,“哎呀,你好好地,你一定要考上大学,做博士,做教授,爸爸妈妈以后都靠着你了”。你这样的执著,这孩子考不进博士,做不了教授,就会伤到你自己,也会伤到孩子,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百炼成钢的,就是不要去执著地教育孩子,“你一定要怎么样,一定要怎么样”,你要学会放下,不要去执著。同样反过来,孩子必须教育,你又不能不教育他。所以你要借教育孩子的方法、时间来好好地感化他,又要把这件事情做好,又要不能落入顽空,那么你就是要有智慧。
所以学佛不应该在自己的执著上定位,“我这个人就是执著,我这个人就是放不下,我这个人就是认真”,这些都是给你自己定位执著,你会执著在定位上面。有时候没有这些概念,你倒不会去执著。很多人就说“你看,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”,好了,就是这样,你真的会这样,因为你落入了一个概念当中。所以佛法叫我们随缘,而不要去拼命地追寻人间的那种虚幻的根源,度人也是要根据众生的根基用不同的妙法去救他,能救到的就是有佛缘,可以直接教导他。如果这个众生与哪个宗派或者法门有缘分,就应该用哪个法门和宗派去教导他修行的方法,这样你能启发他的根基,因为他的因缘就是这样。如果一味地把他拉到自己的法门,你可能会背离了佛法的妙用。
所以真正的是要无所住心,心不要随随便便地把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就放在自己的八识田中,时间长了它会在里边发酵,因为好的会变得更好,因为恶的在你的八识田中会产生恶的种子。希望大家好好学佛,好好修心。師父下次跟大家讲,人在八识田当中,应该怎么样来消除那些烦恼,怎么样来把一些好的善的佛光,在八识田中包裹着正确的意识。好,今天跟大家《白話佛法》就讲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好,今天最后跟大家讲两个短的故事。
佛陀晚年,有一个非常令他悲痛和伤心的事情,莫过于他的首座弟子(大家知道什么叫首座弟子?就是佛陀过去,佛陀在开示的时候坐在当中,升座,然后边上有首座,就是坐在他边上的弟子),叫舍利弗、目犍连(这个師父都跟你们讲过了,其实对这两位佛我们都很熟悉)。因为他们都相继先佛陀而入涅槃(就是先走了),当舍利弗回到家乡进入涅槃之后,佛陀其实也很难过。他的弟子叫均头沙弥,非常伤心地捧着灵骨回来去见佛陀。
佛陀就开示均头沙弥说:“均头,你的老师入灭了,他的无漏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随之消灭了吗?”
均头哭着回答:“没有。”
“既然一切生死的痛苦灭去了,而一切清净功德都没有失去,那你又何必哭泣呢?”
均头一想:“是啊,老师的肉身虽然幻灭了,但是老师的功德却长留人间,法喜充满宇宙。”当下领悟而止泪。
这就是告诉我们,人生真正的意义,应该是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。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,要懂得生命是短暂的,但是我们所做出来的救度众生的这种事业和理念,那是永存的。2500年前佛陀示现了佛光普照,到今天还照耀着我们广大学佛的众生,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。
佛陀时代有一位妇女名叫乔达弥,她有一个挚爱的儿子在出生几天之后就离开了人世间。痛失爱子的她十分悲伤,抱着儿子的尸体,到处去寻找让儿子能够复活的方法。其中有人看她很难过,就告诉乔达弥说:“有一位智者,他叫佛陀,或许有治疗死亡的方法。”
于是这位乔达弥来到佛陀的住处,向佛陀哭诉着她心中的悲痛。
佛陀告诉乔达弥说:“只要你能用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点燃一炷香,把这炷香带来见我,我就能帮助到你的孩子复活。”
乔达弥心想:“哎呀,只是去借个火点个香,这很容易。”非常喜出望外地赶紧拿着香,到城中挨家挨户地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。
然而每一家都告诉她:“我很愿意帮助你,为你点燃香,但很抱歉,我家有死过人。”
經过了一番的寻找,乔达弥自己开悟了,她终于了解到,死亡,那是人生必經之路,那是不可避免的,没有什么可以悲伤,因为无常是世间的真理。乔达弥就停止了悲伤,出家修行,终而契入不生不灭的涅槃(也就是很高,过去说,如果入涅槃的話,基本上可以到声闻道、缘觉道)。
其实我们在人间,不用等到死亡,无常时时刻刻就在我们的身边。身边的交通事故意外是无常,生病是无常。你只要观察生命中来来去去的人、事、物,你就会发现,生活中每一件事情是无非无常的(都是“非常”,不正常的叫“非常”)。当我们执著于某一个事物的时候,我们会习惯性地误以为这件事物是常态,是有常的。生病时以为病不会好,意志消沉,实际上它也是无常的,因为你生病了,无常会让你病好,就是说一段时间你的病就好了。同样,欢乐的时候它也是无常的,因为欢乐一段时间,接下来就给你带来痛苦。所以欢乐消失的时候,你会感到空虚寂寞,因为无常来了,你就会觉得这么痛苦。因为不知无常,而使我们的生命充满着痛苦。
所以師父要你们好好懂无常,知无常,要懂得生命的真相,就是我们要好好地救度众生,沿着佛陀的脚步好好地往前走。我们要做好人,做好事,我们要改变自己,每一天的改变会给你迎来新的光明,每一天的觉悟会让你拥有美好的明天。学佛不是靠師父,学佛是靠的觉悟。希望每个学佛的孩子都能够觉悟,都能够理解我们真正的内心。要学会控制自己、理解自己,你才能去理解别人,你才会产生悟性。知别人痛者,你自己也会痛,当你理解别人了,你这个人就会有悟性。当你經常想一想“我贪瞋痴慢疑还有没有”的时候,經常去检点自己这些毛病的时候,你的悟性随之在增加。希望大家每天观察自己有没有贪瞋痴,有没有做错什么,每一天的检查会让你智慧充满,会让你觉悟人生。
谢谢。好,今天就到这里,我们下次节目再见。